在污水處理工藝運行過程中,二沉池作為泥水分離的關鍵單元,其運行狀態直接影響出水水質。當二沉池出現浮泥現象時,不僅會導致污泥流失,還可能伴隨出水總氮超標等問題,需從工藝機理出發進行系統解析與優化。
浮泥現象的具體表現
二沉池出現浮泥時,會有明顯的外在特征。池面會漂浮著大量松散的污泥絮體,這些絮體通常呈現出棕褐色或灰黑色,形態不規則,有的呈小塊狀散落在水面,有的則連成片,形成一層較薄的浮泥層,覆蓋部分甚至大部分池面。浮泥質地較輕,容易隨著水流波動而移動,用取樣工具撈取時,能感覺到其密度較小,結構松散,不像正常污泥那樣緊實。同時,由于浮泥中含有大量微生物代謝產物和未完全分解的有機物,往往會散發出一定的異味。此外,
浮泥的存在會使二沉池出水變得渾濁,水中懸浮物含量增加,影響出水的視覺效果和后續處理工序。
浮泥現象的核心成因
二沉池浮泥的產生與底泥停留時間存在直接關聯。當底泥在池內停留時間過長時,污泥中的微生物會進入內源呼吸階段,導致污泥結構松散、密度降低,逐漸失去沉降性能,最終形成浮泥。而排泥不及時是造成底泥停留時間過長的主要操作因素,若排泥周期或排泥量未根據污泥產量動態調整,會導致池底污泥層厚度持續增加,進一步加劇浮泥問題。
值得注意的是,浮泥現象常與出水總氮過高問題伴隨出現。這是因為當污泥停留時間過長時,反硝化菌會在缺氧環境下利用硝酸鹽作為電子受體進行反硝化反應,產生的氮氣附著在污泥顆粒表面,使污泥密度大幅下降,加速浮泥形成。同時,反硝化過程不充分會導致出水總氮超標,形成 “浮泥 - 總氮超標” 的協同效應。
系統性優化對策
針對浮泥及總氮超標問題,需從工藝參數調控與運行制度優化兩方面入手,構建全流程解決方案。
在溶解氧調控方面,適當提高二沉池內的溶解氧水平可有效改善浮泥狀況。通過增加曝氣系統的供氧強度,使池內溶解氧維持在 1.5-2.0mg/L,既能抑制污泥的厭氧分解,又可避免反硝化作用產生過量氮氣,從而增強污泥的沉降性能。
建立規律化的排泥制度是解決浮泥問題的關鍵舉措。應根據進水量、污泥濃度及污泥齡等參數,制定動態排泥計劃:每日定時監測池底污泥層厚度,當厚度超過設計值的 60% 時及時啟動排泥程序;通過調整排泥泵運行頻率,確保排泥量與污泥產量相匹配,將底泥停留時間控制在合理范圍內(通常為
2-4 小時),從根源上避免污泥過度停留。
針對總氮過高問題,需重點檢查三個關鍵環節:一是內回流比是否滿足工藝要求,若內回流過小會導致缺氧池硝態氮供應不足,影響反硝化效率,應將內回流比調整至 200%-300%;二是碳源是否充足,當進水 COD/N 比值低于 3-5 時,需通過投加甲醇、乙酸鈉等外碳源補充碳源,保障反硝化反應的底物供應;三是缺氧池溶解氧濃度,若溶解氧高于 0.5mg/L 會抑制反硝化菌活性,需通過優化曝氣系統布局或調整曝氣強度,將缺氧池溶解氧嚴格控制在 0.2-0.5mg/L 范圍內。
通過上述綜合措施,可實現二沉池泥水分離效果的顯著改善,同時解決總氮超標問題,為污水處理系統的穩定運行提供保障。在實際操作中,還需結合在線監測數據持續優化工藝參數,形成動態調控機制。
東莞環保公司東莞市三人行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設計、施工、運營為一體的環保治理企業,有成熟的廢水處理研發團隊、廢水分析實驗化驗團隊、廢水處理運營團隊、工程實施維護團隊確保給客戶快速準確服務主要服務方向為: 工業廢水處理、 污水站運營、蒸發濃縮設備 定制等,擅長 陽極氧化廢水處理,熟悉多種廢水處理研發生產工藝,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源的排放量,減少污泥量,更有利于達標排放和節約運營成本。
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,轉載目的是為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內容真實性負責,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或其他內容,請聯系本網,我們立即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。
【聲明】本站所有內容為原作者個人觀點,本站只提供參考,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,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。